Hannibal
关于
《汉尼拔》(英语:Hannibal,香港译《沉默的杀机》,台湾译《人魔》)是一部2001年的美国惊悚电影,《沉默的羔羊》的续集电影,改编自汤玛斯·哈里斯同名小说。
个人感受
电影整体的基调像是一种平缓的诉说,教堂的肃穆和光线的昏暗,预言般的平缓诉说暗示着剧情的发展,通过剧情发展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演员对人物的还原,引人入胜。
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在佛罗伦斯,从警探试探到警探被杀,整个过程充满肃穆和紧张的气息,却又以诗一般的语言去平缓这份紧张,再用略微加快的节奏去打破观众的思考,整个过程波澜起伏,引人入胜。
汉尼拔的冷静睿智、学识渊博的人物形象,配合沉稳平缓的语言风格,加之最后的挥刀断腕,无疑将主人公的个人魅力推上了顶峰。
惊悚恐怖的剧情并没有通过大量的声光效果来表现,仅仅是剧情的表现和演员的实力就将“惊悚”表现的淋漓尽致,配合饱含深意的台词,却又让观众在紧张之余不由得去思考。
总结
对电影的认知
过去只看二次元作品,对三次元作品是嗤之以鼻的。在过去的认知里,所谓“演员”的拙劣演技无疑是对一个好的故事的破坏,而所谓“导演”的一个个剧本又俗套毫无深意,对于三次元的影视作品,我向来都是“say no”
但一部真正好的作品,它应该是带着一份使命,是通过它,让观众和作者之间产生跨越时空的交互。
对演员的认知
电影中演员个人的表现力将人物形象刻画地入木三分,刷新我对演员的认知,第一次对演员这个职业产生认同感。
对“人”的认知
电影成功塑造了这么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“食人魔”,但随着剧情的发展,不断有细节在告诉观众:生者之所以生,是因为知节有礼;亡者之所以亡,是因为罪罚相依。如此塑造成功的一个大恶人,在故事结局的定格上,却也让人难得厌恶了。
对情感的认知
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得个人更加专注情节发展,进而淡化了剧情中惊悚元素对于个人的影响。但仍然产生了惊悚的情感,但就在写博客的过程中,我突然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多久没有过害怕的感觉了?
人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各种情感的复杂交融之下的,趋于平淡的生活使得个人的情感也变得平淡起来,整个人的情感渐渐麻木,没有共鸣,缺少思想,思维能力必然退化,同时,趋于固化的思维导致大脑不愿意去做“困难”的事情,导致个人能力衰退,人生乏味。

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,“当一个人不再对未知的一切充满好奇,满怀热情的时候,就老了”
回复删除我,深以为然,朋友,你呢?